从2020年的108万辆到2024年的641万辆,中国迈进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位置,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如何在海外站稳脚跟?“渝车出海”是一个生动缩影。
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
为加速渝车“出海”,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联合两江新区、长安汽车成立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市域联合体,共建“长安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携手赛力斯等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培训基地。
2024年长安校企推进会调研。
一次次叩击企业市场大门,重工人敢于“亮剑”,底气源于何处?5月22日上午,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带着一系列疑问与好奇,实地探访这所拥有近70年历史的西部制造强校。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健全供需对接、互嵌互融的产教融合新体系
“1微米(μm)有多小?”大概是一根头发丝切100片的厚度。
而这1微米(μm),正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晶圆倒角机的装配精度。12英寸晶圆倒角机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在半导体高精度装备领域的空白。仅2023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金额近3000万元。这一突破源于机械工程学院蒋勇团队深入企业调研攻关,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长安汽车“两江”制造。
同样协同企业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还有2012年毕业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邹文军,现在是长安汽车的首席服务专家,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的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原型车开发平台,实现了该领域从0到1的技术突破,仅此一项就为企业降低成本4800万元。“我们在学校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邹文军说。
实际上,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这是学校构建产教融合新体系的生动实践。2023年学校投入1个亿强化内涵建设,成功构建“一体两翼多联动”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达91.1%。构建学校与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协同推进新机制,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12345”产教融合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学校聚焦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建设。融合人才培养、融合技术培训、融合社会服务。以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牵头组建的学会协会联盟为载体。重点开展订单培养、重点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重点培育双师队伍、重点对接产业建专业。”学校相关负责人向主流媒体记者团介绍道。
此外,学校还探索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课程模块+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的新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互动共长。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五金计划”,深化教学数字化改革。推动校企人员“双职双挂”,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与阿里巴巴等联合创设校内生产实训基地25个,与长安、赛力斯等共建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把教学空间延伸到企业一线。整合12个科研创新平台、15个科研创新团队动能以及重庆大学等本科院校创新资源培养拔尖人才。
共建产教深度融合新平台
助推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在学校、企业“双牵头”之下,成立“长安汽车产业学院”。实行“集中管理、分头实施”资金分配机制,共享场地、设备、师资等配置,形成了政策、资源、成果、利益四共享体系。
长安汽车·重庆工业职院产教融合签约暨汽车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自此,学校以“长安汽车产业学院”为重要载体,充分整合政校企优质资源,深度互嵌,稳步推进,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平台,打造校企协同发展行业标杆,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创新打造“校企双元三协同”育人体系,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综合运维),针对装调、测试、运维等10个核心岗位,确立“立匠德、能装调、精测试、擅维修、会运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校企深度互融:长安汽车派驻50余位技术专家导入200+行业新技术,学院选派12名教师驻企实践;共建的长安汽车产业学院获批2项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其产教融合模式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该院“双主体三阶段 四融合:国际化汽车售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及教师能力培育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同时,学校采用“引企入校、入驻园区、带资入企”模式,集成长安福特、长安深蓝等企业资源,建成涵盖实习实训、技术服务的产教协同创新平台。近三年引入最新车型及动力测试技术,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超5000人次;联合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校企协同攻克三电测试、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杨洋博士团队研发的乘用车异响控制技术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解决企业技术故障百余项,完成长安全球新员工培训3602人次、全球经销商培训4302人次及产业链培训2.8万余人日,形成“技术攻关+人才输出”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渝车出海”拓展国际合作新局
“教随产出”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贡献重工智慧
协同企业出海,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职业教育“走出去”最鲜明的特征。
“渝车出海·产教同行”倡议发布。
“不仅‘请进来’,更多的是‘走出去’。过去几年间,我们联合长安汽车30个国家的海外经销商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直接培训海外技术人员1178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00余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院长金明说,学院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丰富完善海外产业生态,助力“渝车出海”。
这样的精彩亮相,对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已然不是第一次。2020年,学校与长安汽车在校内共建“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依托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输出CIC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家地区共建4个“渝车工坊”。选派17人次赴墨西哥、沙特、菲律宾等国家,为海外经销商开展技术技能及服务培训。
2023年重工教师刘生赴沙特阿拉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
在职教赋能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渝车出海”既走得快也走得稳?跨越山海的通道,为产教融合连缀起了更广阔的空间。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程服务;主动对接区域专精特新企业,探索“一专一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定点合作模式;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职教出海”新范式……近5年,学校14名学生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的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从沙特沙漠到拉美高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为渝车驶向全球市场铺设职教快车道。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长安汽车产业学院为枢纽,携手长安汽车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